孩子多动、坐不住的背后: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太敏感?
最近,解忧疗愈所收到了一些家长的留言,他们的孩子总被批评“多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来自老师的反馈,一次次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让自责与忧虑不断循环,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真的出了问题?
最近,解忧疗愈所收到了一些家长的留言,他们的孩子总被批评“多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来自老师的反馈,一次次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让自责与忧虑不断循环,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真的出了问题?
11月8日,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委员会二届三次学术会议成功举办。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静静,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主任庄玲伶出席并致辞。学会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副主任
●13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女足成年组半决赛,湖北女足与东道主广东女足激战至“点球大战”,最终湖北女足总比分5:4战胜广东女足,历史性闯入全运会决赛。在全运史上,湖北成年组女足此前取得的最好成绩是在2013年的辽宁全运会上,获第五名。
在儿童发育行为科门诊,常有家长咨询孩子频繁眨眼、耸肩等问题,担心是否为抽动症需用药。其实,儿童抽动症(如短暂性抽动障碍)与神经系统兴奋、心理压力相关,轻度患儿无需急于用药,科学家庭干预即可减轻症状。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轻度患儿经家庭护理,1-3 个月内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孩子,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眨眼、耸肩或忍不住发出清噪、怪叫的声音。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并不是调皮或坏习惯,而是一种叫做“抽动障碍”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在悄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2025年10月23-26日,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儿科领域最新研究趋势与临床热点,组织多场高水平专题讲座与学术研讨,全面展示我国儿科医学的新成果与新思路。
10月30日是抽动障碍关爱日。不少抽动症患儿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或自患上抽动症以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抽动症是不是表示孩子智力有问题?针对这个疑问,我们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希望能为家长们提供科学解答。
抽动障碍关爱日由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于2020年首次倡议设立,将每年10月30日定为该纪念日,旨在提升社会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关注与理解,规范诊疗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病人数近1000万,学龄儿童患病率为3%-10%,且男孩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孩,患儿
6岁的冬冬今年大班了,幼儿园中有很多小伙伴,冬冬很喜欢到幼儿园上学。可是,2个月前,冬冬因为用手机看动画片,时间久了,总是不自主地眨眼睛。
在习以为常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类似于眨眼、清嗓、耸肩等细微的小动作,散落在生活的光影之中,寻常到几乎被我们遗忘。然而,对于抽动障碍患儿而言,这些“小动作”的背后,却可能是一场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去面对的漫长征程。他们并非刻意,却常常引来误解的目光。他们无法自控,却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多部位快速、无目的的肌肉收缩(运动性抽动)或异常发声(发声性抽动)。常见症状包括眨眼、摇头、耸肩、吸鼻子、清嗓子、秽语等,病情常因紧张、疲劳或压力加重,睡眠后缓解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咨询:“医生,我家孩子最近总是不自觉地眨眼、纵鼻、咧嘴、耸肩、清咽,是不是养成了坏习惯?” 当这些 “小动作” 反复出现且难以通过提醒纠正时,家长们往往会陷入焦虑,严厉批评孩子,却收效甚微。事实上,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可能并非
关于精神健康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一个定义: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9月14日,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办的“止痉无碍·健康童行”巡讲——湖南衡阳站学术会议在该院成功召开。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湖南省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推进抽动障碍的规范化管理,吸引了来自衡阳及周边地区数十名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相关专业的医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并及时就医:
关于精神健康状态,专家给出了一个定义: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关于精神健康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一个定义: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当看到孩子频繁地挤眉弄眼、清嗓子或者耸肩膀等“小动作”,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坏习惯?”“是不是故意的?”有些家长甚至会批评孩子“改掉毛病”。但事实上,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一种名为 “抽动障碍”的问题。
1。共患病增加了TD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儿童学习、社会适应、个性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给TD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2。为提升全国儿童精神科及相关专业医生的诊疗技能,传播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心理健康知识,也为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对“20
日常生活中,家长之间发生矛盾、出现争执,很难完全避免。频繁吵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安全感不足,产生自罪自责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